互联网金融将走向“寡头时代”

更新时间:2014-09-01  
分享到:

  “寡头垄断”的描述在传统的制造业和商业交易领域出现的频率更高一些,寡头主要是指的某一家企业或者集团在某几个领域内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寡头地位的经济集团往往对社会化的商业竞争和效率提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除非寡头公司能够以自我的内部效率和改革推动社会化的竞争。

  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到底有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寡头呢?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在少数的几个领域,几个细分市场,互联网金融的寡头趋势还是慢慢开始显露出来了。就拿目前政策性和市场性风险较大的P2P而言,虽然全国有数百家运营中的P2P,行业的规模累计已经突破了千亿元,但是在这个细分市场中,光平安陆金所就占到了40-50%左右,另外还有部分以线上为名开展的线下P2P业务,规模也较大。
  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发展到后来,到底还能不能秉持开放、包容、透明和公平的互联网精神?换一个角度而言,对于诸多的参与者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准入门槛还是公平的,例如在P2P的准入上,目前并没有设定很高的门槛,所以理论上而言只要是一个流量比较中肯的,客户基础比较好的平台,进行P2P业务的开发是不存在所谓的门槛之说的(至少目前监管层还没有设定限制)。互联网平台提供用户和流量,支付媒介可以谈,用自营的或者引入第三方的进行账户托管,风险人才不足可以招聘,运营流程可以建设,至少比部分空手套白狼的民间P2P稳健的多。
  但到了第二个层次,即平台建立之后,一旦进入了真正的市场化竞争领域。各个平台和互联网金融业内之间的竞争就不那么公平了,一个是流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平台的交易规模,一个是新建立的平台急需要建立一个对市场的信用认知系统,例如,BAT有长期的历史用户消费习惯,信誉自然高人一等,而传统金融机构开设的互联网金融系列公司也存在传统的信用和背书,对于没有任何渠道作为信誉背书的企业而言,进行互联网金融的尝试难道不是在做屌丝的事业吗?
那么屌丝的平台靠什么来吸引流量,靠什么来建立信誉;短期来看,结合目前中国的信用社会状况和投资人的习惯,大多数平台选择了担保和高收益,并在宣传的口径上有意的屏蔽了高风险。对于在互联网大平台上已经习惯了某种用户习惯的互联网用户而言,想要轻易迁徙到另一个平台是不易的,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的消费和投资领域,对于各个平台而言,这是一场流量的厮杀,也是一场用户的争夺战。
  说到这里,基本上可以为互联网金融未来的趋势做另一个研判:寡头什么时候出现?互联网金融的寡头集中度甚至比传统的线下企业更高?答案也许是肯定的。

来源:腾讯科技

分享到:

9:00-17:00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4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