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不妨多向“互联网+”借力

更新时间:2015-06-23  
分享到:

  又到一年端午时,记忆里故乡手工粽的清香尚在,龙舟竞渡的呐喊声还在回响,然而一切似模糊的剪影。端午的记忆有人不再拾起,有人却从未走近。端午节前夕,一位专家关于端午节的倡议在网络上引发关注。这位专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能互祝快乐,譬如端午节这天,发短信不应互祝“端午快乐”,但可以说:“端午安康。”

  在文化传承的版图中,到底应该如何才能够将所谓的传统文化真正传递下去,顺便能够实现“春风化雨”之效果?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和“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其实,文化传承也必须有着与时俱进的内容,在最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这样的文化传承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向着“互联网+”借力才能够实现。既然如此,到底应该如何借力就会成为讨论的焦点所在。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向“互联网+”借力不仅需要完成形式上的努力,更需要完成内容上的努力;不仅需要完成短期的努力,更需要完成长远利益的努力。唯有如此,文化传承,才能够实现新的突破,也能够在新的时期绽放新的颜色。
  “互联网+”能够带给文化传承全新的思维模式。对于文化传承来说,人们往往会固步自封。即所谓的“原汁原味”传承。而实际上,文化传承必须有着与时俱进的内容,即能够按照现实的基本要求进行所谓的文化传承。比如在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有着岳飞那种“忠君爱国”的不理解,既然“忠君”缘何非要“爱国”一起呢?尤其是当国家已经濒临灭亡的时候仍旧找寻不到真正的问题,如此“忠君”发展到最后就成为“愚昧”。今天,我们已经能够理解岳飞选择的弊端所在,也注定不能够让其延续这样的脉络,而是让这样的文化能够反映到现实中去。而“互联网+”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带来的就是思维的创新,让人们不再拘泥于刻板的传统。
  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广泛的“动员”,而“互联网+”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所谓文化传承,其前提和基础必须是要让更多的人懂得其中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我们就必须能够明白这样的过程,即文化传承需要更为广泛的“动员”,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其中的价值真谛,明白文化的内涵,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传承。而这样的目标中,“互联网+”能够真正实现,在互联网的传播过程中,完全可以实现“互联网+文化传承”这样的基本模式,让文化传统能够随着互联网的传播走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传递到千家万户去,走进每个人的心田中。
  既然如此,我们就能够清晰看到其中的脉络。在“互联网+”的范围中,文化传承这盘棋不仅能够形成最为广泛的传播势头,也能够实现最终的入耳入脑入心的进程。由此我们也能够明白,文化传承只有向着“互联网+”借力,才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否则,就会走上一段崎岖之路。

来源:铜陵文明网

分享到:

9:00-17:00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4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