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对话张邦鑫:“我比较虚,他比较实”

更新时间:2017-11-30  
分享到:

  这是好未来市值首超新东方后,双方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对话。
  新东方与好未来,已经成为了一二线城市中产阶级家庭教育标配——老子曾经是俞敏洪的学生,儿子正在学而思补习奥数。
  2003年,正在北大生命科学院读研二的张邦鑫,开起了奥数补习班时,靠着一套红宝书走天下的俞敏洪,已经把创办了10年的北京新东方学校,注册成立新东方教育集团,从此一骑绝尘,稳坐教育行业头把交椅,20多年无人能及。
  2017年7月,局面开始打破。好未来的市值首次超过了同挂牌纽交所的新东方,成为整个教育圈津津乐道的话题。昨天(11月29),在GES(Global Education Summit)大会闭幕环节,主办方有点“看热闹不嫌事大”,把两人攒在了一起,安排了一场“巅峰”对话。
  俞敏洪依旧以极强的演说能力控场。而当话筒转移到张邦鑫手中时,他都要先顿一顿,偶尔挠挠头,才开口,瞬间将俞敏洪挑嗨的现场气氛冷掉一半。
  幽默风趣的俞敏洪,遇见满脸严肃的张邦鑫,就好像一记重拳打在棉花上,有点使不上劲。
  玩法已经变了。俞敏洪不得不感叹,“现在反过来是我向邦鑫学习,因为现在培训领域的运营方式和格局,跟我当初把新东方弄上市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他还把双方之间的关系,由“良性竞争”上升到“友好竞争”。
  这些年资本市场井喷和创业热潮,同样蔓延到教育领域。好未来明里暗里在教育领域做了大量布局,从2013年起先后投资了一百多家公司,其中跑出了宝宝树、Minerva、果壳、作业盒子这类明星项目。
  反观新东方,一向对于资本相关的事情谨慎,甚至比较抗拒。一个经典的段子是,早年俞敏洪收到的学费都不敢存银行,家中堆满了现金。新东方的三驾马车,还因是否上市而首次产生了巨大分歧。
  面对这一轮互联网科技掀起的浪潮,双方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生命科学专业出身的张邦鑫,十分看重技术对行业产生的变革。他说,新东方每年通过名师的大型讲座做市场推广时,他都是“躲”在电脑屏幕后搭建了网站和社群获客。张邦鑫乐于接受和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于产业的变革,还把未来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脑科学。
  俞敏洪却表示,他更感兴趣的是技术不能达到的部分,关注对于人性和教育的深度挖掘和培养,因为他认为,科技能解决教育公平这类表层的问题,但并不能解决人内心最深刻的孤独和幸福。
  我们发现,虽然对上述重要议题都持不同意见,这场对话并不如外界期待的那样火药味。双方客客气气,互相表白,还在最后还各出5000万元,联手设立了“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基金定位公益,希望解决落后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教育行业很喜欢谈情怀,但作为民营企业是以盈利为考量,尤其是上市公司。俞敏洪提出了“精诚合作”,两大巨头手牵手了,想要一起把钱赚,这是教育行业的双寡头时代到来了吗?
  其实未必。从大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新东方还是好未来,到目前为止,主营核心业务依旧是线下课堂教师授课的传统模式。据双方的最新财报显示,新东方2017 财年净收入约为18亿美元,新东方2017财年净收入为1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好未来2017财年的净收入为10.4亿美元,增幅68.3%。在公立校为王、地域性强的教育行业,双方占据的市场份额加起来不到5%,谈不上谁颠覆谁。
  新东方走过了24年,好未来已经14岁了,真正让这些传统巨头有危机感的,是这几年随着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迭代,类似VIPKID(成立4年公布预计营收50亿元,约为7.6亿美元)这样线上和技术导向的在线教育公司逐步崭露头角,“外来者”恐怕才是让他们真正焦虑的。为此,在将来,新东方和好未来“牵手”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多。






  本文转自钛媒体,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将立即处理。
分享到:

9:00-17:00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478号